大腸直腸癌簡介

醫學領域 EMBA 上課檔案 重要書籍 個人嗜好 網路地圖

首頁

 

 

 

大腸直腸癌簡介

高危險群   如何開始?   症狀如何?  如何治療?  

預防之道   痔瘡=癌?   專科醫師


大腸直腸癌悄悄的在台灣地區已經擠進前三名(美國地區為第二名),每年估計有8,838名新病患,也造成八百名死亡。但是令人振奮的是大腸直腸癌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,它卻是一種可能治癒的癌症。

雖然大腸直腸癌可能發生在各個年齡層,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病患年齡在四十歲以上,而且從四十歲以上每增加十歲危險率增高一倍。除了年齡的因素外,在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的危險群是:

  1. 大腸癌症病患之血親親屬 (100倍)

  2. 大腸癌手術三年以上 ( 40倍)

  3. 曾患大腸腺性息肉 ( 150倍)

  4. 家族性息肉症候群 ( 1500倍)

  5.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達五年 (15倍)

  6. 乳癌、甲狀腺癌或其它腺癌存活三年以上

  7. 家屬中有兩人以上患癌症

    註:() 表示相對於一般民眾的危險率

回到頁首

 

一般醫師認為大腸直腸癌是由息肉轉變而來的。這些長在腸壁的良性息肉,最後會長大變成惡性腫瘤。所以大腸鏡檢息肉切除在預防上是很重要的。

回到頁首

 

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排便出血和排便習慣改變,如便秘和腹瀉。這些症狀往往也會在其他疾病出現,所以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時,就該詳加檢查。當腹痛或體重減輕出現時,很有可能疾病已經進一步發展了!
很不幸的是一些息肉或初期的癌症並不會產生任何症狀,所以一旦年滿四十歲,就應該將大腸直腸的檢查列入自己健檢的項目。最起碼包括肛門指診和門診直腸鏡檢(這都是大腸直腸肛門科門診的標準檢查)。

回到頁首

 

幾乎所有的大腸直腸癌為達完全治癒都要接受手術治療,有時候會加上化學或放射線輔助性治療。假如在早期接受治療,80%以上可以完全恢復健康,一旦較晚期才治療,治癒率就會降到一半以下。拜科技的進步,術後需要設置永久性人工肛門(造口)的病例,已經不2%。

回到頁首

 

這裡有一些方法可以減少癌症發生的步驟。在門診利用大腸鏡檢發現大腸良性息肉並切除。高纖低脂食物雖然很多學者認為可能可以預防大腸直腸癌,但是仍有爭議。平時要注意排便習慣,假如習慣改變或是屬於高危險群,更要和您的大腸直腸專家討論或接受檢查。

危險性   檢查 開始年齡 頻率

無症狀

危險群 肛診、潛血   50~69 每年
直腸鏡   40~ 3-5
高危險群   潛血   35~39 每年
大腸鏡、直腸鏡 40 ~ 3-5

潰瘍性結腸炎

全結腸型   大腸鏡 罹患7年起

2年,至罹病20年再每年  

左側結腸型 大腸鏡 罹患15年起 2

結腸息肉症

腺性息肉   大腸鏡 -  

每年至無息肉, 3-5

家族性息肉症   直腸鏡 10~40

每年至40,再依高危險群追蹤

回到頁首

 

這是不會的,但是痔瘡可能產生和大腸息肉或大腸直腸癌類似的症狀。一旦自我懷疑罹患痔瘡而且又有症狀時,就應該找大腸直腸專科醫師做一完整的評估和檢查。

回到頁首

 

大腸直腸專科醫師是對大腸直腸疾病內外科治療的專家,在接受完整的四年一般外科訓練後,再接受診斷和治療大腸直腸相關疾病的訓練一至兩年。 他可以獨立治療良性及惡性的大腸直腸疾病,進行一般的篩檢檢查,必要時更可以進行手術治療及術後追蹤。

回到頁首

 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