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平均約有四分之三的人在一輩子中會遇到內外痔的問題,而在五十歲以上的人有一半的機會需要治療。然而痔瘡的處理不外乎自我照顧和改變生活習慣。大部分的人頂多需要接受一些門診的治療就可以,但是很多人不願及早或害怕治療,往往拖到非手術無法解決時才就診就太晚了。
肛門周圍皮膚的腺體,有些屬於頂漿腺(就像有些人腋下的狐臭腺體),常在年輕男性受到男性荷爾蒙的刺激,引起這些腺體的發炎,就像青春痘一般長滿肛門周圍,常常只要接受藥物治療即可。臨床上偶而可以看到長滿肛門周圍、整片密密麻麻的,這時就要接受手術治療,甚至於要廣泛切除或植皮手術。但是有些是肛門廔管或是由坐骨黏液囊 (Ischial Bursitis) 發炎引起,所以要請大腸直腸專科醫師做鑑別診斷。 回到頂端肛門內的靜脈曲張、充血或是形成像袋狀的肉墊滑出。大解時肛門會出血,擦拭時感到有一團肉突出,只要稍微碰觸就會痛。 回到頂端像提重物、肥胖、懷孕、常熬夜、晚睡晚起、吃辛辣的食物或長久的蹲坐,都會引起肛門內的靜脈壓上升而造成痔瘡。 回到頂端一般可以分成內痔和外痔。 內痔發生肛管內,因為沒有痛覺神經所以不會痛,但是因為血管豐富所以會大量出血。一般分成四期:第一度只有出血的症狀、第二度痔瘡脫出後會自動縮回、第三度痔瘡為痔瘡脫出後須以手將它推回肛門、第四度是脫出後無法推回肛門復位。外痔發生在肛管外,痛覺神經相當敏感,所以很痛;雖然也會流血但是量不會很大。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是內外混合痔(內外痔同時發生)所以有些人會出血,有些人會特別痛。 回到頂端肛門觸診時,醫師一定會帶指套的,用後即丟。目前由於硬式直腸鏡檢也大都改成拋棄式的,每一個人用一次之後就丟棄,所以不會傳染疾病的。 回到頂端一般痔瘡是不用吃藥的,除非出血引起貧血要補充鐵劑,疼痛時要用止痛藥。一般的痔瘡藥都是一些軟便劑,雖然一時覺的很好大解,但是正常的肛門還是需要接受糞便的擴張,稍微乾而硬的糞便對肛門是健康的。一般輕微的內痔需要內科治療如:飲食控制(避免刺激、辛辣或酒精)、避免便秘、避免長久蹲坐、經常溫水坐浴或用消腫的痔瘡藥膏局部塗抹。 回到頂端因為比較稀軟的糞便會從肛門的小隱窩腺滲入而造成發炎(肛門廔管),假如你還有排硬便的印象,常常衛生紙上很少沾有殘餘的糞便;但是較稀軟的糞便往往一份衛生紙還嫌不夠。而且肛門沒有正常的擴張也是不健康的,我們的腸道是經由自律神經的刺激才產生蠕動的,若是沒有經常性的刺激,功能上是會退縮的。 回到頂端溫水坐浴是一種內科療法。肛門浸泡在溫水中就像我們的手玩水一段時間後,手指就會皺皺的,這是因為滲透壓的關係。所以溫水坐浴後肛門也會變得皺皺的,不會那麼腫,會覺的舒服些! 回到頂端這是針對內痔有一到二度脫肛時,可以用很小的橡皮筋結紮脫落的治療方法,一般不需要住院。 回到頂端曾經有醫師試過雷射,國外也有醫師報告過,真正雷射手術的器材相當昂貴(不是一般的二氧化碳雷射),而且復發率很高,所以都放棄了,現在應該沒有為痔瘡用的雷射手術了。 回到頂端一般痔瘡在第三四度脫肛(內痔脫出肛門外,不易推回肛門內)、出血(內科療法失敗)、疼痛、職業要求(高度危險工作者 ,如客機機長、遠洋漁船工作者)、保守療法(如結紮或冷凍法)失敗,這時才需要考慮接受手術治療。一般約需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,術後即可活動,約一週後就可以正常上班。若是接受正常的內外痔根治術,效果可以持續三、四十年以上。 回到頂端假如你是找大腸直腸外科的醫師治療是不會失禁的,因為術中應該不會動到肛門擴約肌。有時大腸直腸外科的醫師還要修補一些因為其他原因(如生產或外傷)導致受傷的擴約肌。一般除了疼痛外常見的後遺症可以分為初期及慢性期。初期如術後出血、解尿困難等極為少數;慢性期多為不當的手術造成肛門狹窄及肛門失禁。 回到頂端所謂廔管就是只兩個器官之間有個管道相通,約有百分之九十的肛門廔管是因為肛門口的隱窩腺發炎後,往外擴張形成膿瘍。一旦膿瘍在肛門周圍皮膚破裂就形成肛門廔管。常常會發現肛門附近長了一粒小痘子,走路或坐都感到疼痛,以為是普通的膿包“粒子(台語)”,擠破後流出類似膿的液體後,走路或坐都不感到疼痛了。這不是一種痔瘡,但是隱窩腺的兩側都是痔瘡,一旦痔瘡腫大時,深陷的隱窩腺比較容易發炎。除非手術時確實將隱窩腺去除,否則一般的引流手術極有可能復發的。 回到頂端 |
|